English
首頁
關於天文所
簡介
組織圖
學術諮詢委員
聯絡資訊
成員
研究人員
研究技術人員
通信/合聘/RCUH/兼任研究人員
主題計畫科學家及技術人員
博士後研究/訪問博士後研究學者
訪問學者
工程人員
行政單位
助理
學生
退休人員
研究領域
理論及觀測宇宙學
河外天文學
恆星形成
行星科學
高能天文物理
天文儀器安裝與測試
主題計畫 /天文儀器
次毫米波陣列計畫
計算天文物理
加法夏望遠鏡計畫
理論天文物理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計畫
天文物理理論與觀測整合研究計畫
SUBARU 望遠鏡計畫
格陵蘭望遠鏡與次毫米波特長基線干涉儀計畫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
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
奈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計畫
國際合作 (EACOA/EAO/JCMT)
論文發表
學術活動
學術活動一覽表
學術演講
午餐會報
要聞
新聞稿
研究發表
學術獎項
教育推廣
目標及概要
暑期學生專題研究計畫
圖書室服務
電子期刊及資料庫
訪客指南
天文數學館/地圖
交通指南
國定假日一覽表
外國訪客指南
新聞稿
2024-01-18
M87黑洞最新影像 證明黑洞暗影持續存在
2023-04-26
天文學家首次同時拍攝到M87黑洞吸積流和強大噴流
2022-05-12
再揭黑洞之謎!中研院參與EHT國際合作計畫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影像
2021-03-25
探索黑洞更進一步!EHT公布M87星系偏振光影像 直擊黑洞磁場
2019-04-10
看到了!中研院參與國際計畫 發表史上首張黑洞影像
2018-11-29
中研院首度觀測 原恆星噴流帶有磁場
2018-05-29
在北極看見黑洞 格陵蘭望遠鏡開啟天文新頁
2017-04-20
一個正在孕育的太陽系:目擊胚胎恆星正在吸食「塵埃漢堡」
2017-03-03
巨星周圍不尋常的螺旋 – 中研院ALMA團隊突破天文難題 開創雙星系統研究新頁
2016-06-23
臺灣電波天文儀器開發技術已居世界領導地位 - 本院天文所研發第一頻段接收機獲得ALMA核定採用
2016-02-25
天文觀測揭露新生恆星暴食成長秘密
2015-09-30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2015-05-20
本院天文所ALMA觀測發現巨型分子氣體旋臂 為孕育大質量恆星的搖籃
2015-05-05
本院天文所主持跨洲天文層峰會 推動東亞與歐南天文臺合作
2014-12-04
天文所團隊透過ALMA發現恆星雙胞胎形成過程
2014-11-07
最新ALMA超高解析度影像揭櫫『行星搖籃』的細微面貌
2014-07-24
新發現最遙遠透鏡星系 有助瞭解早期宇宙演化
2014-02-07
天文所與日本國立天文臺簽署合作備忘錄 持續開發升級Subaru望遠鏡
2014-01-17
本院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簽署合作協議
2013-12-26
ALMA找到最年輕的原行星盤
2013-12-25
中央研究院首揭黑洞噴流加速至接近光速完整過程
2013-12-17
SMA照片爆料:巨大星團生產現場
2013-08-23
探索行星誕生的環境 ─ 發現覆蓋在原始行星盤上的「羽絨毯」
2013-07-31
天文所參與研發最新觀測儀器 首度呈現仙女星系超高解析度彩色影像
2013-06-13
50個星系團 照亮暗物質研究新方向
2013-05-09
「TAOS-2」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破土動工,兩年後揭開外太陽系美麗面紗
2013-03-18
臺灣團隊參與國際合作,「ALMA」計畫正式啟動
2013-03-05
碳六十富勒烯為恆星演化觀察帶來新契機
2012-10-12
天文學家首度探測到巨大黑洞噴流之源頭
2012-09-26
「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開啟天文觀測新里程
2011-10-25
臺灣天文團隊於ALMA先期觀測計畫大放異彩
2011-04-14
本院天文所研究團隊自美接收一座12米電波天線
2010-12-21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藏有更多的超巨大星系
2010-07-26
天文研究團隊成功研發探索宇宙暗能量之新技術
2010-04-29
天文物理學家首度發現宇宙暗物質分佈的形狀
2010-04-07
天文研究團隊重要發現 捕捉到宇宙最大結構體成長的瞬間
2009-10-26
天文學家在獵戶座星雲發現新型的爆發式外流
2009-06-16
徐遐生院士榮獲2009年邵逸夫獎
2009-06-12
本院天文所參與國際研究團隊提出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關鍵資訊
2009-06-03
成功接收火星干涉訊號-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計畫邁向新里程
2009-05-07
徐遐生院士榮獲太平洋天文學會金牌獎章
2009-01-09
天文所參與ALMA日本計畫 第一套「東亞接受機前段次系統」成功驗收
2008-12-26
天文所加入「ALMA-北美計畫」邁向世界級天文觀測中心
2008-12-15
本院天文研究團隊解開「棕矮星」形成的關鍵機制
2008-10-31
本院天文所與日本國立天文台簽署合作備忘錄
2008-07-08
地球上的自然律仍適用於遙遠的宇宙: 天文學家藉觀測分子吸收譜線可精確測定位於60億光年外之星系上的「質子與電子質量比」
2008-06-24
天文學家發現星系同類相食的證據
2007-12-24
本院天文所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關鍵資訊 提出形成類日恆星的最新解釋
2007-07-07
[2007來去夏威夷]天文觀測遠距教學活動 身歷其境探測外太空
2006-12-20
「彗星微塵分析結果證實中研院學者對太陽系形成的推測」
2006-12-19
「天文所處科學家發現多星系統形成的明確證據」
2006-10-27
「AMiBA正式命名李遠哲陣列」
2006-09-09
首座由我國所主導研製的活動平台式毫米波望遠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啓用典禮,將於十月三日在夏威夷大島毛納洛峰(Mauna Loa)舉行
2006-08-14
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首度發現恆星形成區域中的「沙漏狀磁場」
2006-07-10
首次發現行星形成證據 ─ 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發現環繞年輕恆星之螺旋結構
2006-06-30
本院天文所籌備處參與研發之紅外線廣角相機(WIRCam)將加法夏望遠鏡的廣角觀測能力延伸到紅外線波段
2006-06-02
台灣與日本合作參與世界最大的地面電波望遠鏡計畫
2005-11-03
發現銀河系中心藏匿著超大質量黑洞最強有力證據
2005-06-13
年老恆星發出的煙圈
2004-08-26
太陽系外的有機分子對地球生命起源的影響
2003-12-08
中央研究院天文暨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成立十週年慶祝活動特別報導
2003-11-17
臺灣的天文學研究躋身國際舞台/由台灣負責研發製造的兩座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ub-Millimeter ARray of Taiwan, SMART)正式進入天文觀測運轉
2002-06-21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籌備處主任獲聘為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台長
2002-01-09
臺灣的天文學躋身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