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的行星科學團隊參與許多太陽系及其他恆星相關
的廣泛研究課題,包含了理論模型與觀測,並且持續的成長。
對於太陽系相關的研究,ASIAA 在兩項大型巡天計劃中扮演著主導角色。 The
Transneptunian Automated Occultation Survey(TAOS II)
II)主要致力於測量海王星外天體
(TNO) 和內奧爾特雲(Inner Oort Cloud)中天體的大小分佈。 TAOS II 將在墨西哥下加利福
尼亞州的 聖佩德羅馬蒂爾天文台
運轉。該巡天將使用三台1.3公尺的 望遠鏡,以 20 Hz
的觀測頻率,同時觀測多達 10,000 顆恆星,以解析由直徑 300 公尺 < D < 30 公里 的
TNO 造成的短期掩星事件(200 毫秒)。即使使用現今最大的望遠鏡,這些天體也因為
太暗而無法直接觀察到。然而,測量這些物體的大小分佈對於我們理解太陽系的形成
和演化至關重要。此外,這些觀測目標也是木族彗星 (Jupiter Family Comets, JFC) 最可
能的來源,這些天體的普查對於了解 TNO 遷移到彗星軌道的動力學過程至關重要。
除 TAOS II 外,ASIAA 也是FOSSIL Survey (Formation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n Icy Legacy)計劃的主要合作夥伴。 FOSSIL這個特別的計劃為台灣、日本、韓
國、中國、新西蘭、加拿大和美國的國際合作計劃,將利用夏威夷的昂望遠鏡 (Subaru telescope)
telescope)的廣角相機 Hyper Suprime-Cam (HSC)
來做觀測。該計劃將覆蓋 105 平方度,
結合巡天特徵參數,偵測暗至r = 27等的太陽系小天體,例如 TNO、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Jupiter Trojans, JTs)、希爾達小行星(Hildas)、主帶和近地小行星(MainBelt and Near Earth
Asteroids)。該計劃的第一階段,將試圖測量 JTs 和 Hildas 的自旋速率,以及測量
TNO、JT 和 Hildas在暗端的大小分佈。此觀測覆蓋 30平方度。以高觀測頻率去觀測木星
拉格朗日點 L4 和 L5 的位置,找尋並統計 JTs 和 Hildas 的自旋速率以了解它們的內部結
構(單一結構或是小石堆的聚合體),以及檢測較暗的 TNO。計劃的第二階段,將聚焦
在為期三年,涵蓋75平方度,並且探測暗至26等TNO的巡天調查。藉由這些物體三年以
上的觀測,以得到它們較精準的軌道參數,進而分析它們的動力學分類。此計劃也將進
行天體的表面顏色測量,結合大小分佈和動力學分類,研究團隊將能提供支持或反對
第九行星假設的證據,也可利用不同 TNO 動力學分類提供對於太陽系形成歷史的證據
,並且約束海王星遷移模型及TNO 的碰撞歷史。
行星科學團隊的成員也正在進行外太陽系的大規模動力學模擬。 特別是對於海王星外
的矮行星 (Dwarf Planets, DP) 的動力學影響研究。與僅考慮與海王星引力相互作用相比
,它們增加了 TNO 進入彗星軌道的遷移率。 此外,這些矮行星也造成許多 TNO 軌道
的長期不穩定,導致它們被拋出太陽系。另外,對半人馬小行星(Centaurs)的類似模擬
也顯示,其中一些天體與木星和土星處於穩定的三體共振狀態,除此之外,土星衛星
的模擬軌道,特別是 Pallene,也正在確認它們的共振結構。
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ASIAA 行星科學團隊也正在進行主題相當廣泛的研究,包含原
行星和岩屑盤到具有系外行星和系外衛星的演化系統。 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
陣列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ALMA) 對原行星盤的觀測,能夠
發現和並校正這些結構中的各種特徵,例如氣環、螺旋流入、壓力顛簸和盤偏心。 其
中一些特徵可能與行星形成過程密切相關,因此盡可能的了解這些特徵至關重要。
行星科學團隊的成員也參與了許多碎片盤研究方面的研究。使用地面和太空觀測,如
ALMA、赫歇爾太空望遠鏡(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
、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 VLT)的光譜偏振高對比度儀器
(SPHERE),對單個原行星系統的結構進行詳細的多波長研究。利用已經空間解析出的盤
面系統特徵,拼湊它們的演化過程,並尋找原恆星/盤面特性的相關趨勢。在結合輻射
傳遞模型和實驗室塵埃測量,對組成塵埃顆粒(和原行星物質)的組成進行建模,追踪
原行星影響下的動力學演化,並且在疏散星團附近的年輕恆星周圍尋找系外彗星及其
原行星帶。
最後,在演化的行星系統領域也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正在進行。建立FGKM 矮恆星周圍行
星形成和演化的模型,以解釋 Kepler/K2 數據,並對加法夏望遠鏡 (CFHT) 上的極化紅外
光譜議 (SPIRou) 做相關科學準備。利用熱潮汐理論檢驗是否可以解釋異常大的熱木星
。對短週期系外行星形成的模擬,進行共軌行星的預測,並且延伸此研究,檢查在來
自Kepler/K2 或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TESS) 的數據
,確認發現此類行星系統的可能性。其他研究著重於系外衛星,特別是發展用於判斷
Kepler/K2 和 TESS 數據中系外衛星信號的新方法,以及使用 HST 或詹姆斯·韋伯太空望
遠鏡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 進行有目標性的觀測。近期的工作還包括多
衛星行星凌日時間變化的建模和推論。